辽宁微信投票公司 投票的软件 这就是武汉!
它是百湖之城它是九省通衢它就是纵横的江湖
数千年来
江湖奔流直下
塑造了这个城市
也塑造一个快意的人间
这就是武汉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再次看到你勃勃的生机投票的软件,伟岸的雄姿本文经微信公众号“星球研究所”授权转载
什么是武汉?
文|星球研究所
授权转自公众号星球研究所
(ID:xingqiuyanjiusuo)
这是个适合横屏观看的城市
165条江河
日夜奔流
请横屏观看,左为汉江,右为长江
摄影师@姜轲
▼
166处湖泊
波浩渺
请横屏观看,武汉东湖摄影师@陶进▼600余处桥梁及隧道
跨越东西南北
请横屏观看,摄影师@陶进▼
还有400组动车组
整装待发
武汉动车段具备400组动车组的检修能力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动车检修基地,约占全国动车组检修任务总量的40%。请横屏观看,摄影师@杨文忠▼
它是中国水陆空三栖的交通中心
在这片856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
公路、铁路、航空、内河航运
各种交通线路往来交织
人称“九省通衢”
武汉水陆空交通枢纽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它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大城市
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
都被水域覆盖
人称“百湖之城”
武汉卫星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它就是
武汉
近年来
武汉发展迅速
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中
排名连年上升
武汉综合经济竞争力变化
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《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》
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在代表未来的科研能力上
武汉位列全球第19位
中国第4位
2020年全球科研城市排名,《自然》杂志发布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武汉
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?
在星球研究所看来
武汉就是纵横的江湖
而数千年来
江湖奔流直下
塑造了这个城市
也塑造一个快意的人间
01江湖
大约百万年前
重庆与湖北之间的巫山山脉
被江河切穿
形成长江三峡
江水冲出峡谷滚滚东逝
长江
就此诞生
长江三峡,图片源自@VCG
学术界对三峡贯通时间仍有争议,具体观点有距今千万年至数十万年不等,此处选取其中之一。
▼
在湖北境内
东出三峡的长江
与其他水系一起左右摆荡
裹挟的泥沙不断沉积
从而形成江汉平原
武汉
就位于平原的东部
江汉平原及周围地形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原本位于此处的山地丘陵
被泥沙掩埋
变成了一个个低矮的残丘
散布平原、点缀城市
例如龟山、蛇山、珞珈山、磨山
磨山,位于东湖旁,海拔116.3米,其上建有展示楚文化的复古建筑楚天台。
摄影师@赖炜
▼
通顺河、府河、滠水
倒水、举水、金水、巡司河等
160多条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
在这里注入长江
长江最长的支流
全长超过1500千米的汉水
也在这里与长江交汇
共赴大海
人称“江汉朝宗”
请横屏观看,位于南岸嘴的江汉朝宗投票的软件,
左为汉水,右为长江
摄影师@姜轲
▼
江水水流减缓处
泥沙淤积还会形成沙洲
包括铁板洲、白沙洲、天兴洲
以及已经消失的鹦鹉洲
它们依次排布
有如一条被江水串联的珠链
沙洲的成因有多种,此处只是其一;下图为铁板洲
摄影师@柳斌
▼
而江水泛滥壅塞
或是频繁改道
或是洼地积水
则形成大量湖泊
武汉至今仍保留大大小小湖泊166个
其中
位于武汉城区的东湖
面积33平方千米
为杭州西湖的5倍
请横屏观看,东湖
摄影师@玩摄堂
▼
但是在武汉
东湖并非面积最大的湖泊
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
位于武汉东南部
面积47平方千米
比东湖大了40%
请横屏观看,汤逊湖
摄影师@柳斌
▼
然而放眼全市
汤逊湖仍然不是最大
真正最大的湖泊
是和鄂州等地共管的梁子湖
面积280平方千米
其中武汉管辖面积达210平方千米
这才是真正的
一望无际
请横屏观看,梁子湖,此湖盛产武昌鱼
摄影师@柳斌
▼
纵横的江湖
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世界
武汉因此拥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
是中国各大城市中最多的一个
武汉水系及湿地公园分布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70多种鱼类在此生息
包括中华鲟、白鲟、胭脂鱼
以及全国闻名的武昌鱼
中华鲟,体长可达5米,体重500多千克
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
图片源自@VCG)
▼
343种鸟类在此繁衍
尤其在候鸟迁徙的季节
群鸟飞集
“一围浪六十里,几队寒鸥千百雏”
府河湿地公园的鸟群,摄影师@胡金华
▼
鲸豚类哺乳动物江豚畅游江中
它们性情活泼
体长1.2米-1.6米
浑圆的吻部
让它们看起来总在微笑
江豚,图片源自@VCG
但长江流域另一种鲸豚哺乳动物白鱀豚,已经功能性灭绝
▼
而人类也在水边造城
对他们而言
江湖已经不止是江湖
而是一个通达天下的码头
02码头
武汉居于天下之中
通过汉水
它可以连接陕西、河南
通过长江
它可以西联巴蜀、东接吴越
再通过洞庭湖、湘江、鄱阳湖、赣江
它还可以沟通湖南、江西
从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江湖水网
武汉
就是江湖中心的码头
武汉对外水路示意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3500年前
来自中原的商王朝
率先在这里建城
即“盘龙城”
盘龙城负责为商王转运铜锡矿产
坚固的城垣保护着城内的宫殿
商王派驻的统帅
以41厘米长的青铜大钺(yuè)
和94厘米长的大型玉戈
炫耀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权威
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大钺
图片源自@盘龙城遗址博物院,湖北省博物馆藏
▼
威慑之下
武汉周边地区丰富的铜锡矿产
通过水路汇集到盘龙城
再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
支撑商代辉煌的青铜铸造
这便是武汉城市史的开端
盘龙城遗址,图片源自@EsriImageMap
▼
此后
武汉的码头承载力越来越强
①
首先
是人才交汇的码头
四方之人通过水道南来北往
武汉成了他们的交汇之处
春秋时期
孔子来到楚国推广其政治主张
途经武汉时曾差遣弟子
向当地人“问津”
即询问渡口码头的位置
“指点迷津”即由此而来
孔子问津的地点至今仍有争议;下图为因问津故事而建立的问津书院,摄影师@武汉小涂
▼
之后
乐师伯牙与钟子期在武汉相遇
伯牙弹奏“高山”之音
子期听出高山之巍巍
伯牙弹奏“流水”之音
子期听出江河之洋洋
正所谓
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
汉阳古琴台,摄影师@石耀臣
▼
唐代
国家统一、政局稳定
人们南来北往更加频繁
于是
王维在武汉“送康太守”
温庭筠在武汉“送人东游”
王昌龄在武汉“送人归江夏”
岑参在武汉“送费子归武昌”
杜牧在武汉“送王侍御赴夏口”
刘长卿在武汉“送屈突司直使湖南”
人们在武汉迎来送往的频次之高
令人叹为观止
铁门关,古代武汉的交通关隘投票的软件,摄影师@欧昌宏
▼
最夸张的是诗仙李白
他在武汉迎来送往不低于十次
包括“送储邕之武昌”
“送黄钟之鄱阳”
“送二季之江东”
“送孟浩然之广陵”
“送张含人之江东”
“送林公上人游衡岳”
“送友人西飞帝王州”
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”等等
堪称“武汉社交小王子”
东湖放鹰台,传说李白曾在此放鹰,摄影师@李琼
▼
当这些人途经武汉时
长江边上一个醒目的建筑
必然会进入他们的视野
三国时期
东吴孙权在武汉建立瞭望台
以控扼长江
这便是黄鹤楼的前身
而唐代文人骚客们
高调路过、高调赋诗
黄鹤楼又从军事瞭望台
演变成了诗人的观景台
醒目的黄鹤楼,20世纪重建时移址到了蛇山上,与对面电视塔所在的龟山对应,两山即龟蛇锁大江,摄影师@杨文忠
▼
开封人崔颢19岁便中了进士
此后游历天下
其笔下的黄鹤楼气象万千
被后人奉为唐代七律之首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?波江上使人愁
后人根据崔颢之诗而建造的晴川阁,摄影师@李琼
▼
传言李白曾因此诗而搁笔
所谓
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
但诗仙怎么可能甘拜下风
公元730年
29岁的李白专门约友人孟浩然
在黄鹤楼相见
并为之送行
一首飘逸的离别诗从此流传
故人西辞黄鹤楼,花三月下扬州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
黄鹤楼内壁画,摄影师@卢文
▼
又过了约30年
年近60岁的李白饱经风霜
当他与好友再次相聚黄鹤楼
一曲悠然而至的笛声
引出了他的感慨
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
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
黄鹤楼还是那个黄鹤楼
人的心境却早已不复当年
月下黄鹤楼,摄影师@胡寒
▼
诗人们的迎来送往
直到宋代依然风行
苏轼、陆游、黄庭坚
范成大、梅尧臣等
都曾途经武汉或者长期定居
而黄鹤楼则是历尽沧桑
屡毁屡建
长存于唐诗宋词的长卷之中
黄鹤楼,摄影师@丹尼斯
▼
②
其次
是货物汇聚的码头
明代
汉水改道龟山北侧汇入长江
两江分隔出三镇
即汉口、汉阳、武昌
请横屏观看
图中左起:武昌、长江、汉阳、汉水、汉口
摄影师@黄蕾
▼
水运带来财运
竹木、粮食、布匹、绸缎
皮毛、食、药材、铁器
各种商品集聚汉口
人谓之“货到汉口活”
贸易通行、商人汇聚
汉口一跃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
明代《江汉揽胜图》,左上方为黄鹤楼
现藏于@武汉市博物馆
▼
清代
汉口更是与北京、苏州、佛山
并列“四大名聚”
即四大商业都会
一条以商贸著称的汉正街
成为这个城市人口、住宅、车船
最密集的区域
并带动戏曲等行业全面兴盛
人称“戏到汉口火”
汉正街一带的民族路,摄影师@玩摄堂
▼
晚清
武汉的码头优势也被西方列强相中
汉口被迫开埠设关
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
沿着江岸排列
至今仍保留了上百栋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
英国茶商修建的新泰大楼,现为湖北储备物资管理
摄影师@玩摄堂
▼
海外商业文明大量涌入
外国的工厂、银行、货物纷纷抢滩
除个别年份外
武汉外贸进出口额仅次于上海
常年高居全国第二
因此它与“大上海”并列
被称为“大武汉”
江汉关大楼,摄影师@咸鱼
▼
然而
畸形的半殖民地经济
无法给武汉带来长足发展
武汉码头也到了升级的时刻
一个综合交通枢纽
即将应运而生
③
公元1889年
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清廷提出
修建一条连接北京和武汉的铁路
奏请获得了批准
张之洞甚至调任湖广总督
直接主持铁路的修建
17年后
京汉铁路终于完工
现在的汉口火车站,建筑外形借鉴了老京汉铁路大智门火车站的形制特色,摄影师@Eterlaine张炜
▼
再之后
连接武汉和广州的粤汉铁路也修建完成
修建过程中
武汉的清军出省镇压“保路运动”
造成湖北防务空虚
间接促成武昌起义爆发
清朝统治被推翻
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之一变
鄂军都督府旧址,武昌起义后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,又称“红楼”,摄影师@王兆宇
▼
但对武汉本地还有另一个影响
即京汉、粤汉两条铁路共同组成了
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支贯穿腹地的
南北大动脉
武汉
正是其中的连接点
现今的京广铁路路线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如果说“江湖”是武汉的天赋资源
那么铁路则是武汉的再次升级
水网加上铁路
武汉东西沟通、南北连接
成了真正的九省通衢
也成了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
据《武汉通史》的数据
京汉铁路开通后
汉口商品的流通总量迅速增加1/4以上
铁路相关的工业
例如汉阳铁厂、扬子机器厂等纷纷建立
武汉成了区域工业中心
武钢的红钢城,摄影师@玩摄堂)
▼
但是
因为战乱和资金不足等原因
京汉、粤汉铁路之间
未能建造跨越长江的铁路桥
火车只能通过轮渡转运过江
1950年
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
武汉作为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
立即开始了武汉铁路桥的设计
1957年10月
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
这是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
人称“万里长江第一桥”
请横屏观看,武汉长江大桥,摄影师@Eterlaine张炜
▼
正所谓
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”
此后的武汉
数十座桥梁次第建起
跨越长江、跨越汉水、跨越湖泊
将三镇紧密连接
数量之多让武汉成为“桥城”
武汉主要桥梁分布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包括
双塔斜拉桥
武汉长江二桥
武汉长江二桥灯光秀,摄影师@Eterlaine张炜
▼
三塔斜拉桥
武汉二七长江大桥
武汉二七长江大桥,摄影师@汪林森
▼
悬索桥
鹦鹉洲长江大桥
鹦鹉洲长江大桥,摄影师@姜轲
▼
而新的桥梁
仍在持续不断地建设中
请横屏观看,图中最显著的是建设中的杨泗港长江大桥
摄影师@姜轲
▼
也正是这种强大的造桥能力
让武汉承揽了全球许多道桥工程
包括港珠澳大桥设计和建设的60%以上
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“设计之都”
武汉当之无愧
古田桥,摄影师@丹尼斯
▼
进入新世纪
武汉的水运也全面升级
万吨海轮可以从上海直入武汉
武汉新港集装箱港区,图片源自@长江日报
▼
从武汉乘高铁出发
4-5小时可以南到香港、北到北京
东到上海、西到重庆
直达大半个中国
高铁与武汉地铁一号线、高架公路桥交叉穿梭,
摄影师@VincentLau
▼
武汉机场
拥有民用航线300余条
包括60多条国际航线
2小时的航程即可覆盖全国主要城市
而第二机场也已经在选址中
武汉天河国际机场
图片源自@长江日报
▼
武汉地铁
以每年开通1-2条的速度
直追北上广深
地铁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五
地铁武汉商务区站,摄影师@玩摄堂
▼
借助以上综合交通优势
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
武汉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
包括光电子信息、汽车及零部件
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、绿色环保等
四大产业集群
腾讯武汉研发中心,摄影师@宁波
▼
以光谷为例
它是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基地
每天申请的专利数量高达70项
其光纤光缆市场占有率
达到中国的66%、世界的25%
光谷未来科技城,摄影师@田春雨
▼
而100天后
还有一场的综合性运动会
世界军人运动会
在武汉举办
100多个国家近万名运动员集聚江城
规模仅次于奥运会
纵横的江湖
让武汉从区域的码头
到国家的码头
再到世界的码头
路越来越广阔
那么
生活在江湖中的居民
又会怎样呢?
03人间
在这座通江达海的城市
人们与江湖共生
形成了武汉人独特的三大景象
①
首先是形成了
被称为“过早”的饮食习惯
码头的兴起
吸引了大量移民
商人、手工业者、码头工人、铁路工人
纷纷进入武汉
武汉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
“此地从来无土著,九分商贾一分民”
商人们一早便出街跑生意
工人们也早早到码头装货卸货
为了赶时间及补充能量
人们纷纷在外食用高热量的早餐
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
早餐店里正在准备热干面,摄影师@刘晨璞
▼
食客们争分夺秒
边走边吃、边骑车边吃
走得飞快,吃得平稳
才是一个合格的武汉人
即便在店里就餐
也相当随性
拿出凳子就可以当餐桌
以凳子当餐桌,摄影师@宁波
▼
但是武汉的早餐
也进化出了足够的优势
让人们持续保持这种早餐生活
武汉早餐种类多达上百种
热干面、糊汤粉、牛肉面、牛肉粉
豆丝、豆皮、面窝、苕面窝
汽水粑粑、煎包、糯米鸡、欢喜坨
油香、烧梅、糯米包油条、汤包
足以让人吃一个月不重样
热干面、豆皮、烧梅,摄影师@宁波
▼
而且价格亲民
直到今天,武汉平常的一碗热干面
也不过4块钱
这在北上广深完全无法想象
豆皮,摄影师@宁波
▼
②
江湖还塑造了武汉人的
居住与工作环境
居民区紧邻江河湖泊而建
这让武汉成为中国最容易实现
坐拥湖景房、江景房的大城市
请横屏观看
它是百湖之城它是九省通衢它就是纵横的江湖
数千年来
江湖奔流直下
塑造了这个城市
也塑造一个快意的人间
这就是武汉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再次看到你勃勃的生机投票的软件,伟岸的雄姿本文经微信公众号“星球研究所”授权转载
什么是武汉?
文|星球研究所
授权转自公众号星球研究所
(ID:xingqiuyanjiusuo)
这是个适合横屏观看的城市
165条江河
日夜奔流
请横屏观看,左为汉江,右为长江
摄影师@姜轲
▼
166处湖泊
波浩渺
请横屏观看,武汉东湖摄影师@陶进▼600余处桥梁及隧道
跨越东西南北
请横屏观看,摄影师@陶进▼
还有400组动车组
整装待发
武汉动车段具备400组动车组的检修能力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动车检修基地,约占全国动车组检修任务总量的40%。请横屏观看,摄影师@杨文忠▼
它是中国水陆空三栖的交通中心
在这片856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
公路、铁路、航空、内河航运
各种交通线路往来交织
人称“九省通衢”
武汉水陆空交通枢纽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它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大城市
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
都被水域覆盖
人称“百湖之城”
武汉卫星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它就是
武汉
近年来
武汉发展迅速
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中
排名连年上升
武汉综合经济竞争力变化
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《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》
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在代表未来的科研能力上
武汉位列全球第19位
中国第4位
2020年全球科研城市排名,《自然》杂志发布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武汉
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?
在星球研究所看来
武汉就是纵横的江湖
而数千年来
江湖奔流直下
塑造了这个城市
也塑造一个快意的人间
01江湖
大约百万年前
重庆与湖北之间的巫山山脉
被江河切穿
形成长江三峡
江水冲出峡谷滚滚东逝
长江
就此诞生
长江三峡,图片源自@VCG
学术界对三峡贯通时间仍有争议,具体观点有距今千万年至数十万年不等,此处选取其中之一。
▼
在湖北境内
东出三峡的长江
与其他水系一起左右摆荡
裹挟的泥沙不断沉积
从而形成江汉平原
武汉
就位于平原的东部
江汉平原及周围地形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原本位于此处的山地丘陵
被泥沙掩埋
变成了一个个低矮的残丘
散布平原、点缀城市
例如龟山、蛇山、珞珈山、磨山
磨山,位于东湖旁,海拔116.3米,其上建有展示楚文化的复古建筑楚天台。
摄影师@赖炜
▼
通顺河、府河、滠水
倒水、举水、金水、巡司河等
160多条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
在这里注入长江
长江最长的支流
全长超过1500千米的汉水
也在这里与长江交汇
共赴大海
人称“江汉朝宗”
请横屏观看,位于南岸嘴的江汉朝宗投票的软件,
左为汉水,右为长江
摄影师@姜轲
▼
江水水流减缓处
泥沙淤积还会形成沙洲
包括铁板洲、白沙洲、天兴洲
以及已经消失的鹦鹉洲
它们依次排布
有如一条被江水串联的珠链
沙洲的成因有多种,此处只是其一;下图为铁板洲
摄影师@柳斌
▼
而江水泛滥壅塞
或是频繁改道
或是洼地积水
则形成大量湖泊
武汉至今仍保留大大小小湖泊166个
其中
位于武汉城区的东湖
面积33平方千米
为杭州西湖的5倍
请横屏观看,东湖
摄影师@玩摄堂
▼
但是在武汉
东湖并非面积最大的湖泊
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
位于武汉东南部
面积47平方千米
比东湖大了40%
请横屏观看,汤逊湖
摄影师@柳斌
▼
然而放眼全市
汤逊湖仍然不是最大
真正最大的湖泊
是和鄂州等地共管的梁子湖
面积280平方千米
其中武汉管辖面积达210平方千米
这才是真正的
一望无际
请横屏观看,梁子湖,此湖盛产武昌鱼
摄影师@柳斌
▼
纵横的江湖
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世界
武汉因此拥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
是中国各大城市中最多的一个
武汉水系及湿地公园分布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70多种鱼类在此生息
包括中华鲟、白鲟、胭脂鱼
以及全国闻名的武昌鱼
中华鲟,体长可达5米,体重500多千克
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
图片源自@VCG)
▼
343种鸟类在此繁衍
尤其在候鸟迁徙的季节
群鸟飞集
“一围浪六十里,几队寒鸥千百雏”
府河湿地公园的鸟群,摄影师@胡金华
▼
鲸豚类哺乳动物江豚畅游江中
它们性情活泼
体长1.2米-1.6米
浑圆的吻部
让它们看起来总在微笑
江豚,图片源自@VCG
但长江流域另一种鲸豚哺乳动物白鱀豚,已经功能性灭绝
▼
而人类也在水边造城
对他们而言
江湖已经不止是江湖
而是一个通达天下的码头
02码头
武汉居于天下之中
通过汉水
它可以连接陕西、河南
通过长江
它可以西联巴蜀、东接吴越
再通过洞庭湖、湘江、鄱阳湖、赣江
它还可以沟通湖南、江西
从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江湖水网
武汉
就是江湖中心的码头
武汉对外水路示意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3500年前
来自中原的商王朝
率先在这里建城
即“盘龙城”
盘龙城负责为商王转运铜锡矿产
坚固的城垣保护着城内的宫殿
商王派驻的统帅
以41厘米长的青铜大钺(yuè)
和94厘米长的大型玉戈
炫耀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权威
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大钺
图片源自@盘龙城遗址博物院,湖北省博物馆藏
▼
威慑之下
武汉周边地区丰富的铜锡矿产
通过水路汇集到盘龙城
再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
支撑商代辉煌的青铜铸造
这便是武汉城市史的开端
盘龙城遗址,图片源自@EsriImageMap
▼
此后
武汉的码头承载力越来越强
①
首先
是人才交汇的码头
四方之人通过水道南来北往
武汉成了他们的交汇之处
春秋时期
孔子来到楚国推广其政治主张
途经武汉时曾差遣弟子
向当地人“问津”
即询问渡口码头的位置
“指点迷津”即由此而来
孔子问津的地点至今仍有争议;下图为因问津故事而建立的问津书院,摄影师@武汉小涂
▼
之后
乐师伯牙与钟子期在武汉相遇
伯牙弹奏“高山”之音
子期听出高山之巍巍
伯牙弹奏“流水”之音
子期听出江河之洋洋
正所谓
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
汉阳古琴台,摄影师@石耀臣
▼
唐代
国家统一、政局稳定
人们南来北往更加频繁
于是
王维在武汉“送康太守”
温庭筠在武汉“送人东游”
王昌龄在武汉“送人归江夏”
岑参在武汉“送费子归武昌”
杜牧在武汉“送王侍御赴夏口”
刘长卿在武汉“送屈突司直使湖南”
人们在武汉迎来送往的频次之高
令人叹为观止
铁门关,古代武汉的交通关隘投票的软件,摄影师@欧昌宏
▼
最夸张的是诗仙李白
他在武汉迎来送往不低于十次
包括“送储邕之武昌”
“送黄钟之鄱阳”
“送二季之江东”
“送孟浩然之广陵”
“送张含人之江东”
“送林公上人游衡岳”
“送友人西飞帝王州”
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”等等
堪称“武汉社交小王子”
东湖放鹰台,传说李白曾在此放鹰,摄影师@李琼
▼
当这些人途经武汉时
长江边上一个醒目的建筑
必然会进入他们的视野
三国时期
东吴孙权在武汉建立瞭望台
以控扼长江
这便是黄鹤楼的前身
而唐代文人骚客们
高调路过、高调赋诗
黄鹤楼又从军事瞭望台
演变成了诗人的观景台
醒目的黄鹤楼,20世纪重建时移址到了蛇山上,与对面电视塔所在的龟山对应,两山即龟蛇锁大江,摄影师@杨文忠
▼
开封人崔颢19岁便中了进士
此后游历天下
其笔下的黄鹤楼气象万千
被后人奉为唐代七律之首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?波江上使人愁
后人根据崔颢之诗而建造的晴川阁,摄影师@李琼
▼
传言李白曾因此诗而搁笔
所谓
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
但诗仙怎么可能甘拜下风
公元730年
29岁的李白专门约友人孟浩然
在黄鹤楼相见
并为之送行
一首飘逸的离别诗从此流传
故人西辞黄鹤楼,花三月下扬州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
黄鹤楼内壁画,摄影师@卢文
▼
又过了约30年
年近60岁的李白饱经风霜
当他与好友再次相聚黄鹤楼
一曲悠然而至的笛声
引出了他的感慨
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
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
黄鹤楼还是那个黄鹤楼
人的心境却早已不复当年
月下黄鹤楼,摄影师@胡寒
▼
诗人们的迎来送往
直到宋代依然风行
苏轼、陆游、黄庭坚
范成大、梅尧臣等
都曾途经武汉或者长期定居
而黄鹤楼则是历尽沧桑
屡毁屡建
长存于唐诗宋词的长卷之中
黄鹤楼,摄影师@丹尼斯
▼
②
其次
是货物汇聚的码头
明代
汉水改道龟山北侧汇入长江
两江分隔出三镇
即汉口、汉阳、武昌
请横屏观看
图中左起:武昌、长江、汉阳、汉水、汉口
摄影师@黄蕾
▼
水运带来财运
竹木、粮食、布匹、绸缎
皮毛、食、药材、铁器
各种商品集聚汉口
人谓之“货到汉口活”
贸易通行、商人汇聚
汉口一跃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
明代《江汉揽胜图》,左上方为黄鹤楼
现藏于@武汉市博物馆
▼
清代
汉口更是与北京、苏州、佛山
并列“四大名聚”
即四大商业都会
一条以商贸著称的汉正街
成为这个城市人口、住宅、车船
最密集的区域
并带动戏曲等行业全面兴盛
人称“戏到汉口火”
汉正街一带的民族路,摄影师@玩摄堂
▼
晚清
武汉的码头优势也被西方列强相中
汉口被迫开埠设关
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
沿着江岸排列
至今仍保留了上百栋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
英国茶商修建的新泰大楼,现为湖北储备物资管理
摄影师@玩摄堂
▼
海外商业文明大量涌入
外国的工厂、银行、货物纷纷抢滩
除个别年份外
武汉外贸进出口额仅次于上海
常年高居全国第二
因此它与“大上海”并列
被称为“大武汉”
江汉关大楼,摄影师@咸鱼
▼
然而
畸形的半殖民地经济
无法给武汉带来长足发展
武汉码头也到了升级的时刻
一个综合交通枢纽
即将应运而生
③
公元1889年
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清廷提出
修建一条连接北京和武汉的铁路
奏请获得了批准
张之洞甚至调任湖广总督
直接主持铁路的修建
17年后
京汉铁路终于完工
现在的汉口火车站,建筑外形借鉴了老京汉铁路大智门火车站的形制特色,摄影师@Eterlaine张炜
▼
再之后
连接武汉和广州的粤汉铁路也修建完成
修建过程中
武汉的清军出省镇压“保路运动”
造成湖北防务空虚
间接促成武昌起义爆发
清朝统治被推翻
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之一变
鄂军都督府旧址,武昌起义后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,又称“红楼”,摄影师@王兆宇
▼
但对武汉本地还有另一个影响
即京汉、粤汉两条铁路共同组成了
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支贯穿腹地的
南北大动脉
武汉
正是其中的连接点
现今的京广铁路路线图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如果说“江湖”是武汉的天赋资源
那么铁路则是武汉的再次升级
水网加上铁路
武汉东西沟通、南北连接
成了真正的九省通衢
也成了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
据《武汉通史》的数据
京汉铁路开通后
汉口商品的流通总量迅速增加1/4以上
铁路相关的工业
例如汉阳铁厂、扬子机器厂等纷纷建立
武汉成了区域工业中心
武钢的红钢城,摄影师@玩摄堂)
▼
但是
因为战乱和资金不足等原因
京汉、粤汉铁路之间
未能建造跨越长江的铁路桥
火车只能通过轮渡转运过江
1950年
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
武汉作为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
立即开始了武汉铁路桥的设计
1957年10月
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
这是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
人称“万里长江第一桥”
请横屏观看,武汉长江大桥,摄影师@Eterlaine张炜
▼
正所谓
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”
此后的武汉
数十座桥梁次第建起
跨越长江、跨越汉水、跨越湖泊
将三镇紧密连接
数量之多让武汉成为“桥城”
武汉主要桥梁分布
制图@巩向杰&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
▼
包括
双塔斜拉桥
武汉长江二桥
武汉长江二桥灯光秀,摄影师@Eterlaine张炜
▼
三塔斜拉桥
武汉二七长江大桥
武汉二七长江大桥,摄影师@汪林森
▼
悬索桥
鹦鹉洲长江大桥
鹦鹉洲长江大桥,摄影师@姜轲
▼
而新的桥梁
仍在持续不断地建设中
请横屏观看,图中最显著的是建设中的杨泗港长江大桥
摄影师@姜轲
▼
也正是这种强大的造桥能力
让武汉承揽了全球许多道桥工程
包括港珠澳大桥设计和建设的60%以上
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“设计之都”
武汉当之无愧
古田桥,摄影师@丹尼斯
▼
进入新世纪
武汉的水运也全面升级
万吨海轮可以从上海直入武汉
武汉新港集装箱港区,图片源自@长江日报
▼
从武汉乘高铁出发
4-5小时可以南到香港、北到北京
东到上海、西到重庆
直达大半个中国
高铁与武汉地铁一号线、高架公路桥交叉穿梭,
摄影师@VincentLau
▼
武汉机场
拥有民用航线300余条
包括60多条国际航线
2小时的航程即可覆盖全国主要城市
而第二机场也已经在选址中
武汉天河国际机场
图片源自@长江日报
▼
武汉地铁
以每年开通1-2条的速度
直追北上广深
地铁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五
地铁武汉商务区站,摄影师@玩摄堂
▼
借助以上综合交通优势
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
武汉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
包括光电子信息、汽车及零部件
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、绿色环保等
四大产业集群
腾讯武汉研发中心,摄影师@宁波
▼
以光谷为例
它是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基地
每天申请的专利数量高达70项
其光纤光缆市场占有率
达到中国的66%、世界的25%
光谷未来科技城,摄影师@田春雨
▼
而100天后
还有一场的综合性运动会
世界军人运动会
在武汉举办
100多个国家近万名运动员集聚江城
规模仅次于奥运会
纵横的江湖
让武汉从区域的码头
到国家的码头
再到世界的码头
路越来越广阔
那么
生活在江湖中的居民
又会怎样呢?
03人间
在这座通江达海的城市
人们与江湖共生
形成了武汉人独特的三大景象
①
首先是形成了
被称为“过早”的饮食习惯
码头的兴起
吸引了大量移民
商人、手工业者、码头工人、铁路工人
纷纷进入武汉
武汉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
“此地从来无土著,九分商贾一分民”
商人们一早便出街跑生意
工人们也早早到码头装货卸货
为了赶时间及补充能量
人们纷纷在外食用高热量的早餐
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
早餐店里正在准备热干面,摄影师@刘晨璞
▼
食客们争分夺秒
边走边吃、边骑车边吃
走得飞快,吃得平稳
才是一个合格的武汉人
即便在店里就餐
也相当随性
拿出凳子就可以当餐桌
以凳子当餐桌,摄影师@宁波
▼
但是武汉的早餐
也进化出了足够的优势
让人们持续保持这种早餐生活
武汉早餐种类多达上百种
热干面、糊汤粉、牛肉面、牛肉粉
豆丝、豆皮、面窝、苕面窝
汽水粑粑、煎包、糯米鸡、欢喜坨
油香、烧梅、糯米包油条、汤包
足以让人吃一个月不重样
热干面、豆皮、烧梅,摄影师@宁波
▼
而且价格亲民
直到今天,武汉平常的一碗热干面
也不过4块钱
这在北上广深完全无法想象
豆皮,摄影师@宁波
▼
②
江湖还塑造了武汉人的
居住与工作环境
居民区紧邻江河湖泊而建
这让武汉成为中国最容易实现
坐拥湖景房、江景房的大城市
请横屏观看